
矿山总图布置是地下开采与地表运营的衔接环节,直接影响建设投资、生产效率与合规性。据行业数据,山区项目填挖方成本占总投资15%-20%,运输距离每缩短100米可降低吨煤运输成本0.3元。本文结合云南富源县中能煤矿(30wt/a)、大庆油田、新疆英买力油气田等实际项目,拆解四大核心因素的设计逻辑,提供可落地的方案。

地下变电硐室作为矿山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,其选址需遵循 “贴近负荷中心、保障运输便捷、便于协同管理” 的原则。通常优先布置于井筒附近或与水泵房相邻:前者依托井筒便捷的设备运输通道和通风系统,可降低初期建设成本;后者则通过毗邻布局实现电力与排水系统的协同联动,便于应急情况下的能源调配。

地下避灾硐室绝非 “可选配置”,而是特定条件下的 “生命刚需”。根据《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》,当矿井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建设:
1.水文地质复杂区:受断层、含水层等影响,透水风险系数超过安全阈值的区域,需通过硐室构建防水屏障;
2.超深生产中段:深度超过 300 米的中段,因逃生路径长、救援难度大,需在地下构建临时安全区;
3.远距离作业区域:距安全出口超过 2000 米的生产中段,需确保矿工在自救器防护时间内(通常 45 分钟)有可靠避险场所。

聚力创新,共赢未来 | 黑金刚杨日平总裁出席2025中国钎钢钎具行业年会

在采矿作业里,溜井位置的选定对整体运输效率和工程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。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实现上下阶段运输距离的最短化。借助先进的三维矿体建模技术与开拓系统仿真软件,能够精准定位各中段卸矿点与主运输系统的最优衔接点。

垂直式溜井是矿山工程中典型的垂直贯通式巷道,呈直立状贯穿多个开采阶段,各阶段矿石通过分支斜溜道汇入主溜井,形成立体运输网络。其主体由井筒、分支斜溜道、卸矿硐室及放矿闸门硐室构成:井筒作为核心通道,需满足矿石顺畅滑落与临时存储需求;分支斜溜道连接各开采层面,实现多阶段物料集中转运;卸矿硐室提供安全的卸矿作业空间,减少对主运输巷道的干扰;放矿闸门硐室则控制矿石下放速度,确保运输系统稳定运行。